“鸟巢”如何确保安全



5月22日晚10点多,刘翔在“鸟巢”的首演刚刚结束,观众正在退场,一名细心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 “鸟巢”D区二层的红色碎花玻璃围栏幕墙有破裂的纹路。这让很多人担心是地震造成的破坏。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鸟巢’附近,当时只是感觉到轻微的晃动。”“鸟巢”工程总指挥谭晓春随即做了辟谣,“‘鸟巢’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对建筑的安全性和坚固性都有严格的要求。‘鸟巢’的抗震设计等级为8级,从目前的情况看,地震没有对它形成威胁。”

尽管如此,四川地震倒塌的大量建筑还是让很多人对北京奥运会的场馆安全表示关切。

据国家体育场(“鸟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恒利介绍,“鸟巢”在建设时做了充分的灾难评估,“鸟巢”原有的顶棚之所以被摘掉,除了节约成本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来有屋顶时“鸟巢”对风力比较敏感,摘掉后变成开放型场馆基本就不用担心风的破坏。

在防震方面,张恒利表示,最有保障的设计,就是钢结构和混凝土的脱离。张恒利指的是,“鸟巢”外部的钢结构和内部碗状看台的混凝土结构在力学上的脱离,即地震发生时,内外不同结构的震动频率不一样。如果两者在结构上联接,由于伸缩程度不同,互相牵扯容易造成破坏。同理,看起来连贯一体的看台,实际上也分成了6个独立单元,以免地震时互相牵扯而严重毁坏。

张恒利表示,设计方是在通过计算机模拟各等级地震得出结论后,才归纳出不会因地震造成建筑破坏的方案。

8月正值北京的雷雨季节,钢结构的“鸟巢”在防雷方面也有充分考虑。据刚刚出版不久的 《科技奥运——解析北京奥运的科技创意》一书介绍,“鸟巢”外表平滑,没有普通大型建筑上突起的避雷针,但实际上,它的整个“钢筋铁骨”构成了理想的“笼式避雷网”。书中透露,设计师将“鸟巢”的金属屋面、钢结构中的钢构件以及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通过焊接方式进行有效连接,这样“鸟巢”自身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雷网,而“鸟巢”的钢结构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接收闪电的装置,能把闪电迅速导入地下。同时,为了防止雷击对人体的伤害,场馆内人能触摸到的部位,比如钢结构上都做了特殊处理,抵消了雷电对人的影响,绝对不会伤害到人。

据介绍,“水立方”等所有奥运场馆,都有抗震抗风防雷标准。但现在的问题是,所有的一切还都停留在理论阶段,或者说电脑模拟阶段。“鸟巢”等奥运场馆还没有进行过一次突发事件演练。

“鸟巢”方面对5月22日-25日举行的好运北京中国田径公开赛寄予厚望。因为这次是按照奥运赛时标准,满负荷测试。“鸟巢”场馆运行副秘书长孙劲松表示:“这次的测试赛‘鸟巢’3层看台全部开放,所有人员都要熟悉自己的站位,这也涉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疏散工作,志愿者要知道如何引导观众从最近的出口撤离。”

从理论上说,“鸟巢”内标示的路线都是直线,这意味着最短距离,没有路径上的浪费;“鸟巢”看台独特的上中下三层设计,拥有独立的疏散通道,人流不会交叉,这意味着3层看台可同时疏散人群,它的疏散速度只相当于一个3万人的体育场。“鸟巢”在理想状态下,只需8分钟就可以转移出所有91000名观众,这是目前国际上大型体育场馆逃生的最快速度。

但实际情况是,5月24日晚,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后,全场近6万名观众开始退场,在折梯上、在出口处,人流拥挤、秩序混乱。虽然是满负荷测试,但由于实行票务控制,能容纳91000名观众的“鸟巢”还只售出了6万张门票。倘若奥运期间场馆爆满,观众退场秩序如何?倘若发生紧急情况,观众又能否迅速、有序退场?

4月“鸟巢”的首次测试赛收集到了关于安检、标识等方面的问题。这次测试赛,特别是借助四川地震,又收集到了在应急、安全等方面的意见。“鸟巢”方面表示,新一期的“鸟巢”志愿者培训,将增加更多的紧急情况反应内容。但通过记者和志愿者的接触了解到,疏散引导工作应避免脱节的可能,志愿者仅仅了解自己所在区域和所处岗位的职能还不够,就像过去记者曾遇到负责观众通道的志愿者完全不了解媒体通道在哪里一样。即使场馆志愿者能将观众疏散出去,但接下来观众能否有组织地转移到应急避难场所,也是一个挑战。

“培训是逐步的,这次主要是志愿者适应场地培训。”孙劲松说。



来源:经济观察报